江西德安:烘干厂“烘”出共富链

金秋时节,走进江西德安县聂桥镇芦溪村,连片的金色稻田在秋风中泛起层层波浪,数台收割机正在田间有序作业。今年收割的湿稻谷不再运往晒场,而是直接送往一座现代化烘干工厂。这座总投资一千余万元、其中乡村振兴资金达六百余万元的稻谷烘干厂,正在这个收获季节里,“烘”出一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。
机器正在忙着秋收
从“看天晒谷”到“依标烘干”,生产方式实现新突破
这座现代化烘干工厂的建成,标志着芦溪村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。厂区内,五套大型烘干设备全天候运转,湿谷经过低温缓烘、精细除杂等标准化加工程序,日处理能力可达四百吨。配套建设的碾米车间、包装车间相继投入使用,形成了从稻谷到品牌大米的完整加工链条。这种一体化生产模式,不仅有效解决了传统"靠天晒粮"的难题,更通过标准化加工显著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,推动农业生产从粗放式经营向现代化精细管理转变。
自动烘干正在工作
从“单一收入”到“多元收益”,带农机制展现新活力
烘干厂的运营,创新构建了多元化的联农带农机制。通过土地流转,农户获得了稳定的资产性收入;在农忙季节,工厂为当地村民提供三十余个就业岗位,创造了可观的劳务收入;乡村振兴资金投入所形成的资产收益,按照科学比例进行分配——百分之六十直接惠及困难群体,百分之四十投入村级公益事业。这种“租金+薪金+股金”的多元收益模式,让农民在全产业链中获益,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良性互动。
从“产业振兴”到“乡村蝶变”,振兴之路迈出新步伐
烘干项目的成功实践,为我县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。这座现代化工厂不仅是产业升级的载体,更是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体现。项目通过科学规划,将产业发展与集体增收、农民致富有机结合,形成了一套可持续发展的运作模式。在产业带动下,村内基础设施得到改善,村民获得感显著提升。这种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路径,正引领芦溪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。
从田间到车间,从生产到加工,芦溪村用一座烘干工厂串联起现代农业产业链,用乡村振兴资金撬动产业融合发展。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,村民们不仅收获了金黄的稻谷,更收获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。这座烘干厂正如一个强有力的支点,正在“烘”出一条越来越宽广的共富之路。(孙昭)